『破相論』1~3問答,將「觀心」之要旨、義理,及覺、根、淨染二心、善、惡等基礎文詞,澄清其真實義理。並論及心識運作的同源性,顯示觀心一法,總攝諸法之精妙處。
內文
1問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
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
2問曰:「何一法能攝諸法?」
答曰:「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即諸花果,皆悉根而始生,及伐樹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則省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道,則費工而無益.故之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行法:
有關「志求佛道」之法門--- 觀心法。
何謂「佛」,『血脈論』有云:[佛是西國語,此土云覺性.覺者靈覺,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動手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自己之性待求何由?因失性矣!
「佛」~在西國原是覺性之詞,專指靈覺之性。
「道」(法)~道路,方法,佛詞含指了知真實的方法或途徑。
「佛道」(佛法)~指向看見、體證佛性的方法與途徑。
那三界興起的心性裡「靈覺」如何有感?如何了知真實且復歸其位?
經文中既提到 [覺者靈覺,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及諸如神識遨遊、推理、模擬等等,無不是「覺」+「識」的作動!那運用「自身、自心、自識」活動的現況,作為觀心覺醒之用,本是「志求佛道者」最便捷之法
心~在佛學裡,是指無形的精神作用。
就其八識之說法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等。就其覺醒層次之描述有:分別心、色心、法心、本心等。
觀心~能觀照這八識素材之運動與層次轉換的運作機制稱之。此觀!非肉身之眼所見,「攝用歸體」唯靈覺之根可見真章。
「觀心覺醒」便是以「覺」為載體,心性層次表現為素材,透過此活動性,證悟自心取用、本心即佛的事實。而非只是觀照那些變動不已、起起滅滅的念頭、情緒與心象而已。何況!三毒炙熱之心性因破碎的知覺、分別的意識,未能辨明「心性活動」始終是整體的,自然對於「本體為一」,更是茫然。除非「以覺為體」才能得見。
觀心便是靈覺復歸其位的究竟之法,除了「理入」直會,亦可藉「行入」導之。
![]() |
容格心靈地圖 |
圖例:如上意象圖!在唯一本心的前提下,色心活動亦應相同,不論有無感知或是自判前後感知,其活動性都是整體的,根本上應當無庸置疑才是。即使有某層面的未知,只要這思想模式一但被心智所接受,那即使某些部分是朦朧、恍惚,便與已知的內容沒有兩樣,無礙於色心整體性的含攝覺受。
簡單地形容「理入」之直會觀心法,是將破碎的知覺、紛亂的表象、分別的註解,因理型(善知識、思想模型)的引導,這無可否認的整體觀,使得心域了懷整體,進而層次轉換,靈覺復其位,霎那清透的自證之光能辨真偽,晶亮閃爍著---色心生滅性空、本心自始如是、即心即佛。
『血脈論』對心性活動是這麼描述的:[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於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即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既然親自印證了,如此本體為一的事實,便自然復位如初了。
在領受2問答之前,先來理理「總攝諸法」中的諸法。
借『破相論』各問答中提及,如:觀心、三聚淨戒、五戒、六波羅蜜(六度)….等法門;修造伽藍、燒香散花、持齋禮拜、洗浴眾僧、稱念佛名..等儀軌。
可如此說!「三界心性」中,以「志求佛道」為宗,理現完整有序之脈絡,俗稱法門;而行隱喻法理之意形,俗稱儀軌。
『悟性論』云:[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
當2答處提到的[若了心修道,則省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道,則費工而無益。]中的《了心》,自是提用了1問答的神領意會--- 分別性、整體性、一體性的層次活動脈絡。心既為萬法之源,不論如何活動,既皆不離心,便觀心足已,如此便是《了心》之神智。
但若未見,就僅成為法門;可若見,此心則是佛性;若未見欲見,則名求佛道。
既然!萬法皆由自心,這觀心一法,自是天成,當然省力,不論下手處是「理入」或是「行入」。若不明自心取用之見、執著顛倒意識之用,卻欲求真實,雖萬法傍身,亦無可證之處。
內文~
3問曰:云何觀心稱之為了?
答曰: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婆羅蜜多時,了四大五陰本空無我;了見自心起用,有二種差別.云何為二?
一者淨心,二者染心.此二種心,法界自然,本來具有;雖假緣合,互相因待。淨心恆樂善因,染體常思惡業.若不受所染,則稱之為聖,遂能遠離諸苦,證涅槃樂;若隨染心造業,受其纏覆,則名之為凡,沉淪三界,受種種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體故。
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雲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顯現。」又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
佛性者,即覺性也.但自覺覺他,覺知明了,則名解脫.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因其覺根,遂能顯現諸功德樹;涅槃之果,因此而成.如是觀心,可名為了.
行法:
若未見欲見,則3問答中,有清晰可用、省力易成的下錨處---「歸納」與「對照」。
「了」~常義,即已有透視事物本質的清晰感,如燈照物,了了可見。佛詞中比如:了義、了因、了悟、了心等用法。
「四大」~常譯為:地大、水大、風大、火大。地以堅實為性;水以潮濕為性;火以溫暖為性;風以流動為性。
「五陰/五蘊」~常譯為:「色受想行識」障蔽積集、覆蓋真如之義。
色是質礙性,凡有形質、有障礙。肉眼觀其形、臆想成其狀,皆稱色。
受是領納性,塵境接觸所生之感受,如苦、樂、捨等。
想是想像性,於悲歡離合等境界中,取分別相、作分別想。
行是遷流性,有造作思慮的作用,前滅後生,念念不停。
識是了別性,統合色受想行之心力
。
『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倫,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雲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顯現。」。
四大五蘊的詮釋,皆因於破碎性的覺知,這般詮釋,稱名眾生,卻無實性。故不論其貌如何繁雜纏擾,當分別心轉為整體觀時,定警覺於這股轉移力,看它能瞬間且無礙地運動著。如此醒覺之心,必能從容歸納其性。
歸納後,從簡地對照心性運動,當只會見兩類心性運動,並能辨明其差異:
一類稱為淨心,乃整體性覺知,識心故悟,稱名為聖,亦名善。
一類稱為染心,乃分別性感知,失性故迷,稱名為凡,亦名惡。
淨染兩類,所見都同,皆是四大五蘊的心識活動。但毫無疑問的,基於迷悟間的差異,感知與評價迥然不同,故作用也樂苦有別。
「淨心」之見,以靈覺為載,將四大五蘊彙總,整體地且觀且評,了因地看它。舉凡同一根源之象,皆視為一處,甚至根本上為一物。如此識心之見,名之為聖,且名為善,處境則恆樂解脫。
「染心」之見,對四大五蘊分類,拆解地且觀且評,無明地看它。否認其同一根源的其他現象,甚至勞於防範枝節。如此迷心之見,名之為凡,且名為惡,處境則諸苦纏覆。
3答文內指出「一切眾生,希有佛性」、「自覺覺他,覺知明了,則名解脫。」,現歸納與對照的應用,省力易成的觀心之動,恰好為範--- 當親見染心下之詮釋,瞬間在淨心下消解;諸苦纏覆之感知,遂受定慧之覺知所化解;淨染相應,究其性質,乃法界自然;淨染有生滅,法相亦性同,而本心卻不變異。如是觀心,可名為了。
總而說之,三毒炙熱之心性雖不識本心,卻有理型(善知識)冥符可入的事實。若未見欲見,只要反手,對四大五蘊的表現及詮釋,再依理而覺、依道而行,順手即見。如此觀心,便是理將俗反、信解而行,了因知果的真義。
如經!『悟性論』云:[迷時,六識五陰皆是煩惱生死法;悟時,六識五陰皆是涅槃無生死法。修道之人,不求外道。何以故?知心是道。]。
故言!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而這功業可成!究其功,乃以覺為根。
[了義、了因、了悟、了心]皆因「以覺為根」的現象,如此對3答開頭的「行深」一詞,也就容易了其義。而「般若」這詞,則指其通達、鑑別,證真、斷惑之性。稱別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等。。
然不論以「行~深般若」或「行深~般若」來了義,當下「以靈覺為載」的狀態中,無可否認「自心取用」的事實,如此法心,任何解脫的心證,都是本性流瀉之智光。
<達摩破相論14問全集>
2023/7月修稿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