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8

意與象的作動性

意象

意象就是寓「意」於「象」,換句話說是用來寄託主觀思想的客觀物象,亦可說是某物象是某思想情感的表達(象徵).

故簡言之:(這裡內外詞是類比用)
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
意源于內心並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

若藉用「 投影作動」來描述
鏡中之象是意的投影,而意是鏡中物象的光源


意雖單一性卻可以用各類的象來表達,比如:
意是高風亮節,有可能之象是植物’人物’環境’色彩’心象等等表達.
意是英雄原型,有可能之象是人物’寓言’文詞’身段’理想等等象徵.

既然寓意於象,那[意、象]應受「處境者 」同時覺知呀!

可偏偏在破碎的覺知下....例子:
A不斷地翻閱報紙雜誌要知道新資訊(視為當然爾)
a這樣做的用意是甚麼?或說是甚麼動機使然?
A本來就該這樣呀!跟上新知就是力量.就有..就不會被淘汰呀..這本就是個競爭的世界呀.



故!
[競爭的世界]是「光源」是「意」
[不斷地翻閱報紙雜誌]、 [新舊資訊]、[有力量的心象]、[競爭群或事件或心象]....便是「象 」.

另一個例子:先覺知到「意」
A:意念出現榮耀與力量的氛圍,便發展延伸出心象活動[或許是某偉人故事’某個記憶的情緒’某個嚮往的劇碼],於是立刻連結上念頭:人生極短需活的精彩值得,應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此時立馬會對心象群中的某一項採取行動.
a:為何會選擇做那個?
A:這是我的直覺呀,或就是我的使命召喚啦.

象是意的投影,同時在破碎性的知覺下,「象」是可供逐步認出光源之工具.並在逐步醒覺~恢復完整覺知的狀態下,那個真實的體見及動力性的了悟,將會使「處境者」的自我概念起了質變的作用,因那種了解本身即是療癒即是天堂.



完整覺知的捷徑:
1.我現在怎麼了?
2.觀察反應(知見’情緒’感覺’行為)與心象群
3.同時覺知彼此的網絡.
4.使用某結構來安置資料,使其脈絡易明、條理易見.

另一種說法便是~內涵與形式,
即是:內涵為意;形式為象.
內涵是形式的本質,而形式是內涵的表達.

多樣多類的形式活動,卻可以是表達同一內涵,比如:

宣傳仁愛美德是指向渴望和平.
宣傳打擊不公是指向渴望和平.
推動多元文化是指向渴望和平.
探研和平的困難是指向渴望和平.
宗教儀式冥想持咒是指向渴望和平.

努力奮發吃苦耐勞是~應因~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此思想之表達.
平靜安逸滿足現狀是~應因~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此思想之表達.
攻擊思想懶散無助是~應因~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此思想之表達.
第一段是該思想前提下假設我能追求,故如此之!
第二段是該思想前提下假設我無能力,故如此之!
第三段是該思想前提下假設我會白忙,故如此之!

內涵與形式或說意與象,經常不是一對一的存在.比如:

語言:我該如何克服它呢?
觀看文辭形式有疑似渴望的表達.
而真實的內涵卻是我無法克服它.
證據是:意念中已有無法克服的心象或劇情或情感反應等的現象同在.而心象或劇情更是有許多的人時事物地同在,非單一心象.

如何發現真實的內涵,簡單的捷徑,即是在每一個形式(象)中提問:
1.這是甚麼?真實地想要表達甚麼?
2.警醒於意與象之關聯的知覺與解讀.
3.結構式向內探詢的意願.

任何的形式活動無其內涵的本質推動,是無意義可言的,或就是形容它有骨無神啦!但就意與象的一體性條件下,根本無此可能.

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
我只是憑感覺'直覺地去做...





哈哈!
根本無此可能.這可不是一個詛咒或無能喔,
這可是一份保證,全然的覺知是一種必然.

倘若視形式為主體,將需再為它製造一個說得通的說詞,來證實形式的重要性與真實.前例單項的人時事物地只是「意(內涵)」的某部分,對其的念頭與評斷便稱為破碎的知見,需反覆論證來求其真實,而反覆論證下不僅失其調理,而對真實卻是越發不可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