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人相處時,先了解自己是相當重要的,尤其是知道自己在什麼情境會習慣做出哪些反應。
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有一個很巧妙的機制,就是當我們遇到一些讓我們感到很焦慮的事情時,我們的自我會產生一個防衛機制,用來保護自我避免受傷。這些行為非出自個體的意識,而是出於潛意識的 境界,其歷程是在潛意識中進行的 。
因此自我防衛機制是可以減緩壓力所造成的情緒衝突,提供一個緩衝時間,讓個體得 以處理生活的創傷,有助於面對無法解決的損失或傷害,所以如果不是為了把逃避現實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則自我防衛機制並非病態,反而具有調適的功能,由此可見其積極的作用是為保持或提高個人的自尊、價值感、能力感 。
而消極作用為是為逃避或減低焦慮及失敗感,但是最重要的是,自我防衛機制不能改變危險的客觀環境,只是改變個人對環境的看法而已,所以多少都含有自欺的成份,若使用不當會為自己招來很多煩惱,不但無法真正的面 對問題,也導致不良的人際關係,且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假如不斷的發展各 種防衛機制,來應付生活上所碰到的威脅、挫折、衝突,這些應付行為即會漸漸成為個人的人格特質。
所以佛洛依德認為若過度使用防衛機制者會造成精神心理症,原因是花了太多心理能量去扭曲、偽裝,而很少努力去經營有意義 的生活目標及良好的人際關係,使得個人的人格產生失調。
由此可知,除了 善用自我防衛機制外,還必須真實的面對自己,用心的覺察自我與環境互動反應。若是對自己常用的防衛機制更了解,並且不要讓它變成你一個固定的生活形態,你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將會因真誠而更為順暢。
下面就是幾個常見的防衛機制:
防衛機制~意義 ~ 舉例
壓抑(repression)
將恐懼、痛苦的想法與感覺不自覺地從意識中加以排除。
想不起來一年前被當掉科目老師名字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將內心的衝動用相反的行為表現出來,來掩飾壓制內心的慾望。
一位內心軟弱的人,卻裝出冷漠強硬的姿態
投射(projection)
把自己不希望的需求與特質歸諸於他人,認為別人才有那些那些特性。
有外遇的先生限制自己太太外出,怕紅杏出牆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製造一個自己以及社會較能接受的理由來解釋自己的行為,使它看來合乎邏輯。
面試沒通過,就說是自己不想要,沒盡力爭取
退化(regression)
面臨非常強大的壓力時,會出現與年齡不相稱的早年階段行為。
遭遇搶劫後,變得很依賴、常哭泣、吸拇指
替代(displacement)
滿足動機的管道受到阻礙,乃轉換到另一較安全的目標上。
被上司罵,不敢回嘴,回家後罵小孩
內化(introjection)
將他人的價值與道德標準擷取並吞併成為自己的。
受虐兒長久下來也認為暴力是解決的唯一方法
認同(identification)
對於成功、有價值的事件、組織或個人的特質,使之與自己的觀念一致,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家境貧寒,希望自己有天能跟某人一樣富有或有其品格。
補償(compensation)
發展出一些積極的特質來掩飾弱點或彌補缺陷。
對自己外貌感到很自卑者努力健身。
昇華(sublimation)
將性與攻擊衝動的能量轉向其他管道,是給被社會接納與讚賞的。
失戀後的憤怒與哀傷,轉向透過繪畫表達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