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相論』10問,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在「三界心性」裡類特質的文詞形式,透過區辨解脫心志的目標,直述觀心成道之真義。
血脈論云:[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廣興福利,得成佛道否?」答曰:「不得」又問:「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是受報、是輪迴,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
當窮盡心神,卻無以為證;當矛盾衝突,卻只能臆測填膺,那此時該區辨的是..?
這篇加入的軸線,則是---目的與方法的區辨。
目標在先,方法在後。法性本自然,若方法與目標一致,應如順天之勢,無需過關之姿,無有登峰之壯。如遇疑慮,澄清辨識,便以入道。
內文
10問曰:「如經所說,六波羅蜜者,亦名六度。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今言六根清淨,名波羅蜜者,若為通會? 又六度者,其義如何?
答:欲修六度,當淨六根,降六賊。能捨眼賊,離諸色境,名為布施;能禁耳賊,於彼聲塵,不令放逸,名為持戒;能伏鼻賊,等諸香臭,自在調柔,名為忍辱;能制舌賊,不貪諸味,讚詠講說,名為精進;能降身賊,於諸觸慾,湛然不動,名為禪定;能調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名為智慧。六度者,運也;六波羅蜜喻若船筏,能運眾生,達於彼岸,故名六度。」
行法~
「欲成事者」的選擇,皆依自身現狀與目標,這兩者間的差異,執行設定補救之方。
當「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被視為需完成的六件事來分別理解時,自然對於觀心法的唯一方式--會聚於心,感到不解。為澄清,故提此問:「那六度又是何義呢? 如何通會?」。
方法則是因目的而選定,就如目的是靠方法而達成的,兩者理應出自同源。
首先,得澄清目的及區辨目地內涵;
其次,標示現狀的座標;
再則,使兩者間的距離透明清晰,足以令方法因之而現;
最後,相當重要的驗證,便是有茲可證否。
若[澄清、區辨、標示,方法、驗證]的理型,皆同一法,脈絡無違和,便稱一致性。
「三界心性」察知時,當警醒!
於10問答所列「 六度」之法義,整理概略如下:
@「六度」者,運也 。
何謂「運」? 即將染心之見--<轉動>--至自性之見的狀態。
例:「三界心性」眼根觀色境起眼識等種種,依「理型」行法,心性隨真驅動,謂之運。
染心之見:萬象紛紛,於我之外,眾象有別。
淨心之見:根條花果,於我之內,眾象乃合。
法心之見:染淨二見,互相因待,因假緣合。
本心之見:用體本空,自性真實,非因非果。
@ 六波羅蜜喻若船筏,能運眾生,達於彼岸,故名六度。
何謂「眾生」? 煩惱名眾生、顛倒名眾生、染解名眾生。
布施~能捨眼賊,離諸色境,名之。
持戒~能禁耳賊,於彼聲塵,不令放逸,名之。
忍辱~能伏鼻賊,等諸香臭,自在調柔,名之。
精進~能制舌賊,不貪諸味,讚詠講說,名之。
禪定~能降身賊,於諸觸慾,湛然不動,名之。
智慧~能調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名之。
10問中的六度、淨六根之義涵,皆與前篇「三聚淨戒、戒定慧」相同而已,根本實義在於見性。故不論以何根識境起用,當運行「染-淨-法-本心」之心性驅動。
於「三界心性」志求佛道者,曉義佛西國語,乃覺性也,覺體本性,純然為一;而現今,感知內外有別且紛紛萬象。故提問:佛道何成?如何將破碎性知覺,運轉回佛性呢?經云:「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 」,顯而易見,「見性」便是兩者距離的補救之方。
那有何可證?既皆是自心起用,那當然便是--可自證囉!
故經云:「總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識?」其語真實無比,至理絕言!
從「無明心」這端起,欲完成見性之方,聚善則是一大助力。不論理入或行入,都可於萬象紛紛中認出~相互因待的整體性、自心起用之事實、即心即佛等等運行。
@ 欲修六度,當淨六根,降六賊。
4答如此形容「賊」:「由此六識,出入諸根,貪著萬境,能成惡業,障真如體,故名六賊。」。 「感知者」在現象中,根識出入其境,於萬境中對其特一部份,單獨識之與應之,使其別於萬境。這專取之姿,稱之為賊。自家劫寶,謂之賊。
而從聚善來看,其最有功之處,便是降六賊了,因淨無染之益。
將自家劫寶之識,反回其整體覺識內,使得化解內外有別的意識感。
4答中續言:「無明之心,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欲,及恆河沙眾惡,皆因三毒以為根本。其三毒者,貪嗔癡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猶如大樹,根雖是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邊。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諸惡業百千萬億,倍過於前,不可為喻。如是三毒心,於本體中,應現六根,亦名六賊,即六識也。」;「淨心和樂善因,染體常思惡業.若不受所染,則稱之為聖,遂能遠離諸苦,證涅槃樂;若隨染心造業,受其纏覆,則名之為凡,沉淪三界,受種種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體故.」
「六根六識六境」~根..樹..枝條..花..果,變化萬千,既是同根所生並本是一整體,卻各自為體為用,此詮釋之見,謂之賊。
故以此義通會,則是:
眼根、眼識於色境中專取,稱為眼賊
耳根、耳識於聲塵中專取,稱為耳賊
鼻根、鼻識於香臭中專取,稱為鼻賊
舌根、舌識於諸味中專取,稱為舌賊
身根、身識於觸慾中專取,稱為身賊
意根、意識於無明中專取,稱為意賊
@ 見性之助力--- 意識心,由染見至淨見,稱為聚善
2問答中提到:「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婆羅蜜多時,了四大五陰本空無我;了見自心起用,有二種差別.云何為二?一者淨心,二者染心.此二種心,法界自然,本來具有;雖假緣合,互相因待.」
「覺知者」是順著天性,將訊息群攏聚於心,稱之聚善。因「無明心」便是心性迷陷的染心意識,今得淨心意識,法性之二心已現。既見法性,當了本性,如此覺知力,便是皈心神識。。
例:聚善為功,之當下
根識於色境由專取處開始涵攝,其姿能捨眼賊,離諸色境,又名布施。
如:
對於眼根所感知的種種,雖各有其分辨、詮釋與反應的諸多狀態。在以聚善為目的的前提下,「覺知者」必不以眼根所及為專取,此時會漸發現其他諸根識境的訊息群(如耳鼻舌身意),初發光明~我絕無法僅為眼根所及而煩惱,續領光明~色心是整體的~我看到了。如此….光明連續不絕
此聚善之姿,便是捨眼賊。即是以本專取之焦點,覺識開始涵攝所有訊息,於中得享整體脈絡之正見,化解染見之障。此普施善法於眾之功,了悟法性之德,又名布施。
這當下,色境是工具,聚善是法,見性是目的,布施則是心運之姿。
其他項類的方式,一般無二,皆以當下專取之焦點為工具,進入開始涵攝其他。
如:
根識於聲塵專取處開始涵攝,其姿能禁耳賊,於彼聲塵,不令放逸,又名持戒。
根識於香臭專取處開始涵攝,其姿能伏鼻賊,等諸香臭,自在調柔,又名忍辱。
根識於諸味專取處開始涵攝,其姿能制舌賊,不貪諸味,讚詠講說,又名精進。
根識於觸慾專取處開始涵攝,其姿能降身賊,於諸觸慾,湛然不動,又名禪定。
根識於無明專取處開始涵攝,其姿能調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又名智慧。
涵攝非捨棄非控制,僅是回應心性。無量善法普會於心,僅是呈現心性的真實。
反之,欲求解脫,百般求法,卻不見性?經云「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有少法可得」,是的!染心以六趣為實。故破碎而分別之意識,迷於作為之驅使、因果之推估,福禍之評價;如此邪於六道之輪替,自然有得失、生死的流轉評價。
總之,<聚善、見性>僅為「三界心性」撥開霧霾、明心證覺之用,因心即覺,覺即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