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相論]5~7問,透過對三界六趣、三大阿僧祉劫、六處、末世等,在「三界心性」裡類時空的文字語詞,呈其曲迷,顯其真義。妄見的反面非消除妄見,非真之見是在了悟真實時自消解。
悟性論有云:「文字不能就繫縛,繫縛本來未就文字」,是「血脈論」觀心法之要性。
「無明之心」既以染心為根、貪嗔為象、癡盲為助,那「破相論」5問起,就運用了澄清語意來鬆癡根,此篇將「三毒心」中的時空說,破形解相,釋以入道。
5問:「六趣三界廣大無邊,若唯觀心,何由免無窮之苦?」
答:「三界業報,唯心所生;本若無心,於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癡為無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業輕重,受報不同,分歸六處,故名六趣。」
6問:「云何輕重分之為六?」
答曰:「眾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輕趣。
云何三輕趣?所謂迷修十善,妄求快樂,未免貪界,生於天趣。迷持五戒,妄起愛憎,未免嗔界,生於人趣。迷執有為,信邪求福,未免癡界,生阿修羅趣。如是三類,名三輕趣。
云何三重趣?所謂縱三毒心,唯造惡業,墮三重趣。若貪業重者,墮惡鬼趣;瞋業重者,墮地獄趣;癡業重者,墮畜生趣。
如是三重,通前三輕,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業,由自心生,但能攝心,離諸邪惡,三界六趣輪迴之苦,自然消滅,即得解脫。」
答:「佛所說言,無虛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漢名不可數。此三毒心,於中有恆沙惡念,於一一念中,皆為一劫;如是恆沙不可數也,故言三大阿僧祇。
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蓋,若不超彼三大恆沙毒惡之心,云何名為解脫?今若能轉貪嗔癡等三毒心,為三解脫,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眾生愚癡鈍根,不解如來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說,遂言成佛塵劫,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
行法~
「知覺者」如何看事情,便會如何反應:反之!在反應之當下,必是已如何看了。
此「看」是指意根,與認知同義,通俗稱為信念、信條等。而「反應」概指想法、情緒、表現等,提問則是一類綜合反應。三界心性,反應是果,信念為其因。
5問「六趣三界廣大無邊,若唯觀心,何由免無窮之苦?」中,「廣大無邊」相應「無窮之苦」,表達出時空觀之語意。由果推其因,此問句必然是由--「我與時空有別」這信念為根的綜合反應。
既然[了見自心起用,有二種差別],那「淨染二心」對於[任何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的名相與意涵,必有二見~即淨根之見與染根之見。二見的相對性反應,自然也源其根質。
「我與時空有別」這信條,以「血脈論之理型」推敲,便知與理相違,與道相背。既然是染根之見,那就與淨根相照,善巧可解,便知虛妄。
「觀心法」本不著文字,但若「三界心性」自縛於文字而未能知,那就先鬆綁吧!
這篇用的鬆綁法,便是----澄清語意。使之透明,而能自知。
「三界六趣」於5-7問答所列法理,如下:
「三界」~貪為欲界,瞋為色界,癡為無色界,同三毒之意。
三毒就其體用之內涵來解其本質
貪~辨識出有其利益我者而取之,謂之貪。
嗔~辨識出有其違逆我者而恚之,謂之嗔。
癡~未識妄執倒見,行解之處不從智生,從狂惑生,謂之癡。
三界即是三毒,就其心性狀態取其名 (名相雖異,質卻同)
欲界(貪)~ 欲為需要'想要'將要之動能,呈現盡意取用而溢之心性狀態。
色界(嗔)~ 色為變礙之義或示現之義,呈現違逆傾軋而恚之心性狀態
無色界(癡)~不從智生故無自辯,從狂惑生故自無疑,呈現未知未覺之心性狀態。
「六趣」~又名六道。趣,乃趣向之態,同驅向、趨向。
@ 三輕趣 (天趣、人趣、阿修羅趣)
@ 三重趣 (惡鬼趣、地獄趣、畜生趣)
以法理,<界+趣>兩名詞組合,便是描述「無明心」之心性驅向某類狀態。
# 「天趣」:輕貪界,心性驅向迷修、妄求之狀態。
# 「人趣」:輕嗔界,心性驅向迷持、妄起之狀態。
# 「阿修羅趣」:屬輕癡界,心性驅向迷執、信邪之狀態。
染根之界,以染再解,受其纏覆,則稱縱三毒,因唯造惡業。
# 「惡鬼趣」:重貪界,心性驅向縱貪之狀態。
# 「地獄趣」:重嗔界,心相驅向縱嗔之狀態。
# 「畜生趣」:重癡界,心相驅向縱癡之狀態。
一切苦業由自心生,但能依持法界自然,以淨應,見法心,證本心,則名解三毒。
& 按以上法理推義,「界」非空間,直指心性的狀態。
「三大阿僧祇劫」:於三毒心中有恆沙不可數之惡念。
# 「三大」:貪嗔癡。
# 「阿僧祇」泛稱不可數之三毒心。
# 「劫」:於一一念中,皆為一劫。
& 按以上法理推義,「劫」非時間,直指意念的染動性。
施為運動意象圖
當!界'處'三大'阿僧祉'劫的文字,自縛於空間、時間的定義時,「感知者」必然有地理、層次、高低、前後等等認知與推見。如此將「時空」視為實性,故貪嗔之時,自有相應之論點。此見此覺,便是縱三毒之現象。
因此!既曾在不可數之時間裡造作,若要解此業報,必也需經相同的時空。而此刻卻只需觀心一法即可!疑慮之心自會提問:[只用觀心法,如何能夠免除或抵消,因那無窮無盡且不可數的造作之見的恐懼呢?]。
「無明之心」志求佛道,貪嗔易見,癡根難明,只因縱貪嗔所致。如7問:[我於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說,唯只觀心,而制三毒,即名解脫?],如此貪嗔對峙反覆而不自覺,稱之為業。
自家劫寶,謂之賊,謂之染心,謂之無明;自家劫寶之內涵,可名「造業」,亦稱為「趣」。
「業」一再感知重複'循環的模式,只能以無意識或是不明不解的反應來定義。
![]() |
隱喻癡根之狀態 |
3答云:[淨染二心,法界自然,本來具有,
雖假緣合,互相因待。淨心和樂善因,染體常思惡業。]
嗔根既是自繫縛,無明既是未見性,今就用:現繫縛解癡根;轉三毒成三解脫。由善因之根知一切諸苦之相,即是能攝心之義。如此反覆自然離苦解脫,便是超彼三大阿僧祉。
如:「末世眾生」這詞,先以解義,非時空距離,而是縱三毒之性,故才能領受7答中文:[末世眾生愚癡鈍根,不解如來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說,遂言成佛塵劫,豈不疑誤行
人退菩提道?]。
經「理型」法梳釐清,「時空與我有別」是為妄見,無以為真。卻也不妨!轉淨入道,即使縱三毒,亦可立解。因其根苗花果,皆不離自心,無礙觀心覺行,此為轉三毒成三聚淨戒之範型。
達摩破相論 14問全集
2023/8月修稿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