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8
探索情結
情結是了解自我的一種方法,也是往內探索的重要性理論工具。
可以從一般對話中常聽到這類對話,像是戀父情結’戀母情結’名校情結’外貌情結’證照情結’奉獻情結’婆媳情結或是某人情結’某地情結..等等生活上的心理反應.這些說法也是一種情結之詞的用法,在探討心理模式裡,它仍有可追朔其原由之處,.但循榮格理論裡情結之說可達的心靈領域,卻是既寬且遠的.
「情結」〜 自動反應鍵
說故事的高手,每個情結按鈕啟動時,歷史便又重播一趟,直到自己或旁人發現~~有人真煩了!!??
在榮格心靈地圖一書中的說明~
[當某個「情結」聚合起來後,或許在情緒或某些行為上,當事人便好似不由自主的會自動反應,而且還是一而再地複製反應。雖然事後自覺有所懊悔或自省,但只要這情結再度啟動,情緒或行為仍是如出一轍。]
對於這種狀態的反覆並準確的發生,對於自覺的人實是沮喪的,因為就是自己發現了卻又看見自己無法克制自己不做出那個反應。就這樣反應—自覺—自動複製—自覺—自動複製….也就是說,即使已經注意到自己成為內在驅力的受害者,也自感愚蠢。整個反應態度還是依預料的環節進行出來,簡直是魔咒。
在這樣的過程裡,自我意志力無力於之”對抗”
書中形容情結在內在環境的狀態,用天文來比喻真是貼切的很呢!
[把心靈想像成似太陽系一般的三度空間物體,
環繞在地球四周的空間滿佈著大大小小的衛星與流星,
這個空間就是榮格所謂的無意識。
而當我們就進入時,首先遇到的事物是他所謂的『情結
這個相關聯物質=這些聯想是十分幽晦而隱密的]
書中也提到,而會如此隱密而幽暗的理由是:
[帶有個人無意識色調的自發內容,通常是因為心理傷害或巨痛造成
由壓抑的記憶、幻想、意象和思想所產生的網絡,便在意識中產生了干擾。
只要知道那人特定的情結為何,情結反應就約能預測.]
在某些場合自動的表現某種性格,或是遇到某事某個脾性就來了.所以在生活中個性脾氣習性,都在在指向情結一詞.這樣就容易理解它了.所以心理學名詞的次人格一說,也是在表達某情結之意.
書中對此說法:
[指受到壓抑但彼此密切相關的情緒、意象和記憶的集合,由潛意識意念和情感組成的潛意識系統。
是一個獨立的次人格(subpersonality)系統,有相當的自主性,可以輕易地干擾自我的作用或阻礙自我的功能。]
在能自我察覺的狀態下,若不知情結信念對表達自我的影響性.或許會對自己在某些場合或對某角色上的行為,在另一個場合'另一個角色有不同的呈現或自動改變,而會在事後深深疑惑.
每個心理學理論對於情結的詳細定義不同,但都同樣的重視其重要性.
「情結」(complex)一語是由Theodor Ziehen於1898年所創,榮格在與佛洛伊德合作的時期將之發展起來。佛洛伊德理論將其視為心理創傷與壓抑的心理反撲,而榮格理論將它推到心靈的疆土.
[榮格將complex形容為「無意識之中的一個結」。可以將情結想成一群無意識感覺與信念形成的結。
榮格派理論認為情結與創傷經驗或有關或無關。情結有很多種,但是任何情結的核心都是一個共通的經驗模式,稱為原型(archetype)。 榮格認為人類心靈由好幾種情結構成,而且許多情結彼此形成二元對立。]
例如:創新與守成’英雄與愚者’善與惡’完美與特殊’愛人與被愛’價值與無為’使命與追尋’陰與陽’苦與樂’禍與福’唯物與唯心…皆是二元對立情結的倒影
當每一原型單獨呈現時,是不會有所矛盾的.但如多重選擇又對立的話衝突立顯.而此刻自我感召的衝突正是這個'對立情結'的顯現.
觀察自身對世事的反應,便會聽到此時當家的人格(情結)是哪個?它憑甚麼這麼說?它來自何種信念?信念又來自何處?
在這樣的過程裡,自我無需將意志力用之對抗,對抗實質上是一個自我傷害的處置方式.這樣無意識中的情結永處於黑暗中,然後仍會在意志休息放鬆之際猛烈再出.如此反覆難怪乎需要在鍛鍊意志力來防禦.
若是將那意志力,轉用來觀察'體悟與選擇'善解,意志力與觀察融合而行時,那種寧靜卻覺醒的心境,實可謂真正的輕鬆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