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洞穴寓言(幻象/實相)
:http://hi.baidu.com/sgm10001/item/ea4...
這個類比,可以形像地幫助我們了解實相與幻象的差別,"開悟者"與"未開悟者"的不同,何謂"過江之帆/指月之手",何謂"道可道,非常道",把我們從這個可見世界[形而下],引向那個無形的世界[形而上/道],踏上這條尋求"真知"之路。
這個寓言主要是闡釋--"開悟/啟蒙"(廣義)的過程。由於開悟是屬於心智/靈性層面的藝術,超越物理層次的,於是,柏拉圖藉此類比來闡明"靈魂"(精神)從黑暗(無知) 通往光明(真知/善/智慧)的旅程。
這則寓言大概的組成:
①"囚徒們"從小被鎖在黑暗的洞穴中,他們無法移動,僅能看見被投射到洞穴牆壁上影子。牆上閃動的影子就像電影屏幕上的畫面一樣。這些"囚徒們"相信他們看見的就是"實相",但這只是木偶的投影。他們同樣把背後傳來的迴聲當做影子發出的聲音。洞穴另一邊有個出口,透進微弱的陽光。
②一個囚徒"被釋放"了(柏拉圖在這裡並沒解釋原因,但我們可以推測,"開悟"常常由內在和外在因素共同促成的)。由於他自出生以來就無法移動,僅僅走幾步也是痛苦的,並且步伐也是十分不穩定的,他被強制拖到洞口,這過程是艱難的,當他到達洞口,看到令他頭昏目眩的陽光,他會嘗試回到黑暗之中。
③一旦出來了,首先他將無法看見任何事物,因為陽光太刺眼了,慢慢地,他將先看見物體的影子,然後事物本身,他漸漸適應光線,最終,他將能夠看到太陽本身。這裡,太陽象徵著真善/真知/本源。沐浴在陽光之下,他看到了真實/真理。他意識到,洞穴裡的生活是個幻象,在那裡被賦予的榮譽是沒有意義的。
④儘管他想待在太陽之下,沉思真理,但他不會,他的責任是回到洞穴中,讓其他人知道這些真知。當他再次進入洞穴,他的雙眼將無法在黑暗中看見任何東西,他將跌跌撞撞,看起來十分愚蠢,他的話聽上去沒有意義,一些人會嘲笑他,一些人會害怕他。一些人試圖去殺掉他,因為他嘗試改變這裡。由於他還沒有適應黑暗,而無法與"囚徒們"對抗,他必須重新學習如何在黑暗中去看見,為了能夠與其他人交流,甚至付出死亡的代價。
⑤帕拉圖把這個洞穴類比為"靈魂"的牢籠,把從中脫離出來的過程類比為"靈魂"(精神/思想)通往"開悟/啟蒙"(提升/解放)的旅程。他認為,我們"開悟"所需要的一切都已經在我們之內,我們僅僅只是去開啟它。
如同其他偉大的作品一樣,柏拉圖的洞穴寓言也經歷過無數的詮釋。對於科學家以及試圖瞭解世界的人而言,洞穴語言其實僅只傳達了一個訊息,這個訊息就是,任何與人類自身或世界有關的理論頂多只能替我們描繪出實在世界的模糊輪廓。假若光線變得較為明亮,我們也許能夠把一些影子看得更清楚一些,但是它們仍然是影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