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 < 活動的'有所選擇的追尋者,訊息的創造者與使用者 >
1970年代心理學本身就因為神經科學和電腦科學的發展而產生了變化,促使心理學把議題集中在知覺的本質和記憶的機制上面.行為不是建立在生物驅力或壓抑動機上,而是建立在個人建構自己的經驗上.這種觀點的意義之ㄧ是將環境決定論轉變修正為內在決定論的基礎.
認知心理學對於人們處理訊息及回應有這麼個形容:人類從環境中獲得訊息,會回應訊息以維持生存.所以我們知覺'詮釋,並賦予事件意義,然後建立反應策略以適應環境.而此訊息處理範型涉及一種認知組織具有階級式的結構或認知機制(如:心靈立體層次地圖),會選擇性的接受或過濾相關訊息.
在我們懂得X這部影片中,有一相關片段,物理學家這麼說: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接收龐雜的資訊..信息進入我們身體後,我們就進行處理.經過我們的知覺感官,對資訊進行層層過濾...,每一步我們都會淘汰掉一些資訊.最後,冒出意識層面的都是,對這人最有用的信息.大腦每秒要處理4000億位元(bit)的信息...可是我們只能意識到其中2000位元的資訊.而我們意識到的這2000位元(bit)信息...都是與環境'我們的身體和時間有關的.
現在再回來說說認知心理學所說的處理訊息的主角...個人的認知組織.
是這麼形容的:認知組織包括不同層次的思想與影像,最容易看出來的是...自主思想,出現在意識流當中.比較不容易看出來但比較重要的是...自動思想(內在獨白).內在獨白難以發現也難以抑制,特別是在受挫的時候更是如此.
再深一層是個人的假設與價值觀.
個人不易意識的最深一層是基模,基模是一種組織原理概念,人依據這種組織原理建立世界觀 ' 關於自身的想法及與他人的關係.
基模另外還是一種認知結構,最深一處有著整個網絡的核心信念,以< 靜默的信念 >的方式掌握全局.
基模一經發動就會夾帶強烈的情感全面表現出來,基模一經強化,思考與判斷也將更加絕對.
神經科學這麼說:我們知道在生理學上,那些神經細胞是一起反射,又彼此連結的.如果你不斷重複做某件事(包括情緒'態度..),這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關係.那麼可以說你每天都在重複接線,重複整合那張神經網路.
< 這張神經網路構成了長期的關係,和其他神經細胞合起來,成了你的存在"個性" >
從生理狀態看情緒也不免容易知道,個性的情緒基調.< 情緒=認知+某種神經荷爾蒙 >
情緒: 是一組複雜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受到神經統合和荷爾蒙系統的調節.它可以引起感情經驗, 產生認知歷程,活化一般生理適應,並導致表達或適應或目標導向的行為.
所以某種個性停不下來的某種情緒表現,從這來說大多對這一組情緒基模上癮了.
如此!我們透過自己架構的一些模式<認知'情緒'性格..>,去看外在的世界.由外獲得的資訊越多,我們越能不斷地修整自己的模式(自以為).我們所做的,最後不過是告訴自己一個故事,關於外在世界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一個故事(腳本).
是的!
比如:有關身體的腳本..感情(愛情)的腳本...自我實現的腳本....生命的腳本....宇宙的腳本...靈魂的腳本
當我們意願去覺察到那一相關聯結.....那.... ??
當我們準備相信自己就是自己種種際遇的創造者......那......??
當我們決定不再只是做一個自動程式的載體...那...??
那願意在心靈空間裡... 走到多深的地步呢?...............................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