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3

達摩破相論(二)根識境之整體觀



『破相論』4問答,溯源無明之心的根源與演化,並對三毒六賊、六根六識六境(塵)之文詞,述其法義,達其法理。此舉對障真惑體、纏覆諸苦的處境,有正本清源的效能外,本質上亦是解脫之見。三界心性則依此而觀,用之入道。 


內文~
4問:「上說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覺為根,未審無明之心,以何為根?」


答:「無明之心,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欲,及恆河沙眾惡,皆因三毒 ‧ 以為根本。其三毒者,貪嗔癡是也。

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猶如大樹,根雖是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邊。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諸惡業百千萬億,倍過於前,不可為喻。如是三毒心,於本體中,應現六根,亦名六賊,即六識也。

由此六識,出入諸根,貪著萬境,能成惡業,障真如體,故名六賊。一切眾生,由此三毒六賊,惑亂身心,沉沒生死,輪迴六趣,受諸苦惱;猶如江河,因小泉源,涓流不絕,乃能瀰漫,波濤萬里。

若復有人斷其本源,即眾流皆息。求解脫者,能轉三毒為三聚淨戒,轉六賊為六波羅蜜,自然永離一切苦海。」

行法:

「善觀者」覺行了心,定也必知,一切顛倒意識、諸苦障體的無明染心,因何而壯勢?!

「真如」~真,真實不虛妄;如,不變其性。合真實與恆常二義,謂之真如。相義詞:如實、法界、法性、實相、如來藏、法身、佛性、自性清淨身、一心、不思議界...等。

「功德」~功,法的動態性;德,應之本性。法動性應,曰功德。

『六祖法寶壇經』云:「常見本性真實妙用為功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無明」~煩惱之別稱。不通達真實與不能明理或行解違背之精神狀態。
 
「根」~俗義,本源、基礎;法義,能生、增上。 

上答文末:[ 一切諸善,以覺為根;因其覺根,遂能顯現諸功德樹;涅槃之果,因此而成。],也就是說,三界心性從淨心入,便能漸名而得見真實且恆常的本心,這都是依著覺性的自然!

故觀心直會深切,必見本性。若覺行時疑雲反覆,必有無明待解。




 
「無明之心」的煩惱纏覆,雖言項目極雜極廣,甚至纖細恍惚,這所有不可計數、無可名狀之態,以「八萬四千」為總稱。其根來處,皆因「三毒-貪嗔癡」交互影射之陰霾揀擇所致。

「三毒心」何以具足一切諸惡?

「貪嗔癡」 ~佛義,稱三毒,且名三火、三垢、三不善根。 

就其體用之內涵,來解其本質:
貪~辨識出有其利益我者而取之,謂之貪。
嗔~辨識出有其違逆我者而恚之,謂之嗔。
癡~未識妄執倒見,行解之處不從智生,從狂惑生,謂之癡。

「三毒心」何以具足一切諸惡?

 皆因「染心之見」所故!

經云:[根雖是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邊。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諸惡業百千萬億,倍過於前,不可為喻。如是三毒心,於本體中,應現六根,亦名六賊,即六識也。]

「六根」~根者,能生之意。
 法相--眼、耳、鼻、舌、身、意。
 法義--視根、聽根、嗅根、味根、觸根、念濾之根。

「六塵」~亦名六境。塵者汙染之意,障真如體。塵同境。
法義--色、聲、香、味、觸、法。

「六識」~根對塵而生之了別作用。
法義--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了別--見、聞、嗅、味、覺(指觸)、思。

「六賊」~自劫家寶,謂之賊。因六根出入六塵而起六識之分別取用,皆稱賊。


三毒心中,染心為其質,破碎為其性,分別為其要,故六根、六塵、六識之賊解,令其有如萬境在側,生死為鄰、諸苦難離。

系統意象圖

2答內曰:[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根而始生。],「根、識、境」八萬四千之煩腦障,既是依染根而增,也無妨。按法理---既是同根所生,就本是一整體,這是淨心之見。若未作此解,便是自家劫寶的狀態。 

無明之心,染心為根;識性知源,當應淨心;現淨時,染已無,心明矣!


「三界心性」俗態為例!

這人事物(境)在自身辨識(根'識)下,將之取用或運行,是因著欲達到某種目的(成果’精神’品格等)而所為。這取用或運行之舉,是對自身有其利益的,且這念念行行相續中,皆在「根識境」作動裡。

這一刻一念之當下,往內觀照,若無對照性的狀態在側~辨識為不喜的’有害者’不願的…,若無這些嗔的意象,也無法來取用或運行前之所為(貪)。癡則是不知'不明’不識’不覺此一現象,任它流轉擺迴。

故對那取用或運行之舉,也才會誤以為,自己是單方面的維護’評判’與取用,此種認知必與其他無涉。如此!為表自身的價值感,便會對此念此舉或結果,再行一回評斷與揀擇。如此便立馬再增生~爭取(貪)或對治(嗔)之念行。自家劫寶、三毒心與無明狀,於當中已清楚顯示了。

再來看看,何為增生現象!

若將此破碎性之知覺狀態,稱之名為「貪」後,就開始延伸枝節。如:精神狀態振奮時,便易名為~正向’積極’勇氣’力量’氣節'理想...。若氣若游絲時,便易名為~慾望’執著’貪念’幻想’作夢....。




這些枝枝葉葉,在破碎性本質增生中,各各都是個別主體性,自然再延伸其爭取它、歌頌它或排斥它、對治它的諸多法理了。如此依「染心」的本質,不斷增生,無可數,故八萬四千煩惱,便有八萬四千法門。
 
然觀心之法,只以善聚為鑰。

「無明之心」雖以染為根,不論它如何繁雜惑亂,萬般現象皆能歸納為「根'識'境」之名,亦非妄言。「貪嗔癡」同為一整體,實是恆常不虛。如此[由染至淨]的對照運動,實為自心施為所致。在完整性的知覺下,無賊可覓,即使仍有餘波,只需再三聚善、對照,以法心,證本性。

淨染相對,整合之器,唯覺而已。




「三聚淨戒」~ 轉三毒。即以淨心(聚觀整體)換置,則無染心,稱之三聚

「六波羅蜜」~ 轉六賊。即六根出入六塵而起六識時,仍以淨觀續行,故到達彼岸。(彼岸與此岸,是淨心與染心,心性上的差異)

「三界心性」欲求解脫者,亦稱「志求佛道」者,必然對前例之現象,有所發現與警醒。任一時中,於「根’識’境」、捨染解、作淨觀;覺行明心,直見淨染,便如燈照,由此到彼,解脫無礙。

以上,便是,如經云:[轉三毒為三聚淨戒,轉六賊為六波羅蜜]的範型。 

而這範型的神智,便可形容為:與道同行(功),本性應之(德)的狀態。



 <達摩破相論14問全集 >

1 則留言: